國家發改委:放寬廢舊物回收車進城、進小區限制并規范管理
7月7日,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《“十四五”循環經濟發展規劃》。根據規劃內容,到2025年,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更加完善,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,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。記者注意到,該規劃還特意提出,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,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進城、進小區限制并規范管理,保障合理路權。
2021-07-09
作者:
瀏覽量:
7月7日,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《“十四五”循環經濟發展規劃》。根據規劃內容,到2025年,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更加完善,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,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。記者注意到,該規劃還特意提出,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,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進城、進小區限制并規范管理,保障合理路權。
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有效減少產品的加工和制造步驟,延長材料和產品生命周期,提升產品的碳封存能力,減少由于開采原材料、原材料初加工、產品廢棄處理和重新生產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。”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舉例,以廢鋼為原料相比以鐵礦石為原料煉鋼,生產1噸鋼可以減少約1.6噸二氧化碳排放,我國2020年廢鋼利用量約2.6億噸,僅此一項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.16億噸。
數據顯示,2020年與2015年相比,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了約26%,單位GDP能源消耗繼續大幅下降,單位GDP用水量降低28%。但從國內看,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資源能源需求仍將剛性增長,同時一些主要資源對外依存度高,供需矛盾突出,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總體上仍然不高,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耗、大量排放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根本性扭轉。這也就意味著,發展循環經濟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。
為此,《規劃》以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主線,圍繞工業、社會生活、農業三大領域,提出了“十四五”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。
其中,在與老百姓生活更密切的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方面,規劃專門提出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,將廢舊物資回收相關設施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,保障用地需求,合理布局、規范建設回收網絡體系,統籌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網點與生活垃圾分類網點“兩網融合”;放寬廢舊物資回收車輛進城、進小區限制并規范管理,保障合理路權;積極推行“互聯網+回收”模式,實現線上線下協同,提高規范化回收企業對個體經營者的整合能力,進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。
在規范發展二手商品市場方面,將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規,建立完善車輛、家電、手機等二手商品鑒定、評估、分級等標準,規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為;鼓勵平臺企業引入第三方二手商品專業經營商戶,提高二手商品交易效率;推動線下實體二手市場規范建設和運營,鼓勵建設集中規范的“跳蚤市場”;鼓勵在各級學校設置舊書分享角、分享日,促進廣大師生舊書交換使用;鼓勵社區定期組織二手商品交易活動,促進轄區內居民家庭閑置物品交易和流通。
與此同時,規劃也聚焦循環經濟領域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,部署了五大重點工程和六大重點行動。比如,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工程就提出,以直轄市、省會城市、計劃單列市及人口較多的城市為重點,選擇約 60個城市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,鼓勵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等重點城市群建設區域性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基地;
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推進行動則要求,強化快遞包裝綠色治理,推動電商與生產商合作,實現重點品類的快件原裝直發,到2025年,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,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1000萬個。
按照規劃設定的目標,到2025年,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,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,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,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;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更加完善,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,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;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,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。到2025年,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約20%,單位GDP能源消耗、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.5%、16%左右,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 5 萬億元。
下一頁: